今天是: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欢迎您访问教育法治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教育教育

教育法讯

  • 教育法讯Company
  • 更多MORE
教育法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法讯 > 教育法讯

曾天山:健全普职教育融合体系对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20-07-13 10:39:41  字号:【  】  点击次数:11944次


 曾天山 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简介

曾天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道路上,扎实做好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这三篇文章,才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普职教育融通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既是老话题,又是新任务。

普职分流是优化教育结构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这样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第二大国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结构优化比规模扩张对质量提升的意义更重要。当前阶段,优化教育结构的问题尤其突出,学校为追求综合化发展而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要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学术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普职融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普职教育同属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普通教育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分流并不等于绝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普职分流逐步从初中阶段推迟到高中阶段甚至高中后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职业教育体系重心逐步上移,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普通高校兴办技术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合现象,显示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融合特征。

普职融合从高中教育阶段向两端延伸。在以往的政策文件中一直强调高中阶段普职教育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中则强调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这标志着以义务教育为基础、高中教育阶段为重点的普职融合体系,已经逐步开始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全体系全要素融合,形成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普职融合发展以义务教育为基础。把职业教育元素融入义务教育是国际教育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教育的历史传统,学校要开展职业指导,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时注重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作用,促进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如河北威县举办中职初中班、云南福贡县设立普职教育融合班,让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

普职融合发展以高中教育阶段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根据我国国情、教情,高中阶段教育既要坚持走多样化路径,既要做到普职教育结构合理,又要强化普职融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符合个性发展及内心需求,符合普通高中多样性发展要求。要循序渐进推进普职融合,一是完善招生机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二是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发展综合高中,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考试招生等方面支持政策,既开设学术性课程(科学、数学、人文、社会等),又开设技职性课程(建筑、机电、烹饪等),由学生基于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而不是在中考时简单按分数分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普职融合发展以高等教育阶段为前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显著,“有文化没技能”“有技能没文化”成了两个极端现象。这就提示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普职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除了落实普职“双向互转流动”,实现学生的多元教育背景外,急需加强能力导向的教育模式,实现普职的知识与技能的联动对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核心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法治教育家园 jiaoyujia.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咨询电话:18848116119   
邮箱:jiaoyujiayuan@qq.com
办公电话:18848116119

蒙ICP备2022003007号-1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     邮编:010040
教育法治网    内蒙古教育律师网     内蒙古学校法律顾问